儒 釋 道 三 家 合 修

文/燾丹

中華文化有儒、釋、道一脈相承,本門運用儒家理性行為,道家自然法訣,佛家慈悲為懷,三者合修去領悟宇宙的奧秘,找回原來的我。

 儒家富涵禮義文教之光華,讓有智慧者體會字裡行間的涵義,藉以增廣見聞,充實知識領域,才能使行為端莊,思想超越。修者以儒家的思想行為作為修身的基準,發展人格,並作為日常生活的準繩。學習以「仁」慈為出發點、以「禮」持家、以事業經濟建立「信」譽、以身邊的親朋好友面對處事來了「義」、對一切自身不知的盲點以理「智」來理化之,也就是以儒家所說的「仁義禮智信」做為待人處事基本原則,

修者除了以儒家思想行為作為日常生活準繩,還須搭配道家的法訣,運用道家陰陽理去開拓人體潛能,以達煉氣立命,提供啟發智慧的泉源,並結合本身對人體認識的知識去面對一切人事物,來體會中庸之道,方可稱為「盡人事」。道家法訣可持陰陽造生化,修煉者要開啟智慧須有豐富的能源供應,必須借用道家法訣調和陰陽二氣,引路而化解人體心身之一切阻礙。也就是說,以道法讓人體精氣神產生質能轉化之作用來為哲理悟道開路,以哲開天地自然造化及天機運行之理。

佛家真理妙道心印,出家人慈悲為懷,佛經中比喻萬千,供修者參悟了徹,當中許多隱言密語,暗示真性與假體之妙用。道生萬物,萬物自有自性,本門乃借用中國三聖真諦來開啟禪頭,了悟禪機,接受週而復始的人間道考驗,擴大思想領域,以達哲理修性之論。

所謂多煩惱多菩提,要如何化煩惱為菩提,修道人當珍惜三聖精髓,才能將文字、法訣、智慧三者合一,同時修為領悟,唯有如此才能哲開宇宙奧秘。

若要進一步修聖、修仙、修佛,除了要達到上述儒、道之義,並要依佛家所說因果之論,從更深一層去了解父精母血遺傳基因內含的「不良因子」,要如何利用佛家的斷輪迴之心法來修正,並要清楚劃分出:後天部份如何修為、先天的元神「本性」如何精進。

在六祖檀經中,有二首知名的偈語:

神秀:「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惠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有了先天及後天的分野,對於六祖惠能與神秀所代表的涵義,就能更清楚的理解。神秀的偈語代表後天修行階段,因此修行者要認知到後天的肉體如同菩提樹,心如明鏡台,並要依實質的運轉及精進之心境去做拂拭,否則隨時會被外境及內部一切諸相所轉向,稱之為「惹塵埃」。

 

而在先天部份,惠能祖師曾經為法忘軀,之後從六識轉化為六神論,先天修持不執著於法,所以說「即無法」,那還有「身論」?菩提,那還稱樹?以及那來的吾見之心呢?怎麼會有架鏡台呢?

即無法、無吾、無心,那來惹塵埃呢?所以,若不解以上兩句偈各有涵義,那根本談不上修。由於整個過程,既複雜又不能有所交錯,所以難以一一闡述,若是失之毫釐,則差之千里。因此,若非對以上所述之各個環節有明細認知,極易落入盲目邪說。

 

因此,完整的修煉必須合用儒釋道三家之精髓,還須認知修煉結合的重要,有修聖、修仙、修佛之心願者,對於修的發展、階段與進程能有整體的認識,理解修煉的藍圖與架構,方能理智且積極地投入修煉以得真。

儒道釋三家法門比較表 

(儒→道→釋→道)

儒家理
道家法
佛家心
理性行為
金丹法訣
妙道心印
調精論
理氣論
化神論
教禮而學至誠
持陰陽造生化
無為真空妙有
一氣貫三元
一炁化三清
歸依三空
致中庸
哲自然
斷輪迴
修聖
修仙
修佛
儒家禮記內容真義
道家理哲天地自然
佛家各種真言薰陶

儒釋道合用

從儒家仁慈出發,以理智醒化自我做基礎,並借禮記內容真義,發現自己的盲點、不足與足己;搭配道家三才法調五行會六神為輔助,理哲天地自然大道,以佛家真理來見到真心,發現業力、無知,並妙用佛家各種真言薰陶來化解業力,點化無知,喚醒真心做為覺化。故思想要用禮記,實質要用道法,而精進以戒、定、慧三學。

:持戒去定竅達到煉化作用。

:禪定以不動來定位、疏通領域,發現動搖基因及牽動原由。

:用六心覺化去完成生慧過程。以佛經為徑來問儒道合用之中庸之道。

您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