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經需持內心經—讀通自己的這本經

文/燾丹

學道先須識自心,自心深處最難尋;

若還尋到無尋處,方悟凡心即佛心。

無論東西方的哲學家,都很喜歡探討「我是誰」的議題。佛家修行注重「明心見性」的功夫;「認識自己」亦是古代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名言。可見,人類要能正確地了解自己是不容易的事。從心理學的角度來探討人的潛意識層次,發現有太多潛藏在意識層次底下,不為己知的心理狀態及運作方式,人類的心理世界的真實相與自我意識所能接受的假實相有很大的距離。我們是真誠地自我了解?或是不知不覺地自欺欺人?這在修行中是很重要的功課。

在人世間短暫的旅途中,要能保持清醒的覺知是相當不容易的。我們從小到大,受到太多外界的影響,對事物的分別,自然起二分法;並隨著貪、嗔、癡的演化,與所處的生活環境和教育模式的影響下,建立了許多自己的看法,以及慣用的習性;也因為我們慣用自己的習性來面對內外的一切反應,形成狹隘而強勢的自我防衛機制;往往又因為不會用心,所以受其支配而不自覺。慢慢地迷失真實的自我,活在外在價值體系的各種框框裡,找不到自己內心真實的聲音,也不會真心地面對自己。


所謂「家家有本難唸的經」,這本經怎麼來的?這本經從心裡來的。每個人的心裡寫的都不一樣,所以唸的經也不一樣。因此,要能看到自己的心裡寫了什麼經?認清是自己從小到大無知所建立的,也才有機會透過內省與反思的過程中,不斷參透自心的本來面目。

用心讀通「自己」的這一本經,從認識自己的無知開始。認識內部諸多的自以為是、諸多的自我設限,及各式各樣的標準與定義;看清自我的煩惱如何受這些設定的影響?如何因執著、強勢與狹隘影響了自己的身心健康,或傷害了別人?人就是從向內看清自己來起修,若無法看清自己的錯誤,又如何修正自己的缺失?人若不能清醒地認知修的真諦,只是盲目地唸經拜拜,任由貪嗔癡繼續地因果循環,又要如何解脫?


六祖壇經云:「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心。」

修行的人,必須徹底認錯、真心懺悔,並常懷感恩的心,在你的心田裡孕育慈悲心,學習真誠地接納自己,才能不斷地發現更內層的自我。透過不斷地自我了解,承認自己永遠不足,才有不斷用心的機會,理化世俗的無明、煩惱,撫平內在的不平衡,淡化心中的罣礙,引渡一切眾生。

您可能也會喜歡